文/俊池   樸哥   樸哥生于建國前夕。幼年喪父,雖然聰明,但迫于家境而無法與哥哥一起完成學業,便主動選擇了提前輟學工作,到深山老林里建設水電站。   文革時,一位認識的長輩不堪忍受折磨跳江自殺,尸體上凍冰封后被發現,家屬得到通知只遠遠望了一眼便漠然離開。樸哥有些看不下去,便帶了幾個人將遺體從冰里刨出來埋了。   計劃經濟時代,家里但凡有一點好東西,樸哥從不吝惜給親戚朋友們分享,家里時常擠滿了把酒言歡的親朋好友。   上世紀90年代,東北老國企頹勢盡顯,樸哥的孩子還在讀書,家里僅有的幾千元錢卻借給了“兄弟”。病重期間,借錢的人無一主動歸還,有人還搬了家。樸哥只說:“我以后再也不登他家門了”,別無二話、飄然離世。   之后數年,寡母孤兒的境遇無需贅述。   某天,一位農民背著土產來到樸哥家。他仍記得,多年前家人車禍身亡,樸哥出頭料理后事的恩情。農民臨走留了100元錢。他應該沒料到,真誠與感恩給樸家人帶來了多大的安慰和鼓勵。   樸哥生前不愛提他“舉手之勞”做過的事,也從沒說過為何要做那些看起來沒什么好處,還要讓家人跟著吃虧受苦的事。一次又一次偶然聽到那些歲月沉淀過的舊事,卻一遍遍神奇地洗滌、凈化、溫暖著子孫的心。   于是,無論走到哪兒,子孫都隱約置身于一波又一波的祝福之中。   作•者•簡•介   俊池,本名樸英順,現居杭州市,喜歡文學、旅行。   +10我喜歡

作者:心子 太陽紅著臉剛從山尖尖上爬上來,一群野山雞(俗稱嘎啦雞)疾速飛到了村頭苜蓿地旁的山坡上。嘎啦嘎啦地像機關槍響個不停,震落了苜蓿紫花的蕊粉粉,一股淡淡的香味彌漫了整個山村。 山坡上已有早來的“客人”在那里久等了。只見一只雄健的“嘎啦雞”立在山坡的中央領地,昂頭挺胸,緊束翅膀,耀武揚威。有力的右腿上系著一根土色的保險繩,真像一名訓練有序的特戰隊員占據了制高點。它像一個哨兵,每“嘎啦”一聲就要警覺地環視一周,仔細查看敵情。它心想憑借“主子”的勢力將這片草地包括這里的領空據為己有,它的四周設下八面埋伏,拉下隱形的戰網,套路重重。 在這不遠處的一個小樹坑里,蹲著一個戴著爛草帽的人,滿坑的野草將他隱蔽得嚴嚴實實,兩眼直直地瞅著前方的“戰場”,好似一個神秘的狙擊手,他是方圓幾十里地有名的獵手,前面的戰場就是他精心布置的。 又一場戰爭打響了,先來者為王,肆意橫行,發起挑釁的號角,以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勇勢,想以先發制敵,攻其不備。后到者當然不肯示弱,要誓死捍衛尊嚴,保護自己的領土和生存環境,豈能讓外敵輕易前來侵犯。于是,與敵保持距離,布陣有序,看來也不是頭一回戰事。 上一次同樣是一場家鄉保衛戰,不過戰場是設在苜蓿地南邊的上墚嶺上。野山雞群那次的戰略方案是以“正面佯攻打掩護,兩翼側擊”,結果以失敗結束,五名戰士被俘,兩名將官受傷。這一次是吸取教訓,總結經驗,改變戰術,運用“全面包圍,個個突破”的戰略規劃。 “侵略者”繼續張揚著霸性,用以往的特訓方法,肆意妄為,想以少勝多,誘敵層層深入。它血色的尖嘴瘋狂高叫,在預設的范圍內,用一雙修剪得體的鐵甲似的翅膀拍打著草地,一雙利爪抓揚著黃土給對方示威,把自己的身世早已忘卻腦后。自己從小就做了俘虜,是被嬌慣圈養的“誘子”,可在這郊外曠野里被同類視為敵人了。 日上三竿,“野雞群”依照總部作戰計劃,全面發起總攻。大家眼里是一個目標,同仇敵愾,都想爭奪擒敵英雄,個個虎視眈眈。總指揮一聲令下,沖鋒號響起,戰士們一擁而上,英勇陷陣。撲騰、撲騰、又撲騰,一個、二個、三個……倒在了陣地,指揮官見勢不妙,發出密電立即命令其余將士們緊急撤退,結束戰斗。 獵人欣喜若狂,三步并作兩步,很嫻熟的打掃著戰場。他習慣性的把“愛寵猛將”裝進牢籠,關了禁閉,顯然對它的戰績還是不太滿意,恨其沒能一網打盡。又用一根備好的繩索將“俘虜們”牢牢地捆在一起。此時,口袋里的手機響了,他又滿臉堆笑,大話揚天地接聽著:“好的!好的!家里有十幾個,是昨天網的,剛才又逮了七八個,今晚連夜一同給你送來,白天實在不好通行呀……”電話對方是縣城一家“三星級酒店”老板。 這“嘎啦群”又一次以大失敗告終,殘兵敗將們絕喪地向山那邊飛去,尋找另一片賴以生存的天地,那“嘎啦嘎啦”的聲音漸漸地消失在正午熾熱的太陽下。山野里的熱風停止了流動,凝聚在山與山的縫隙里,唯有網絡信號在無阻地穿過山坡。    +10我喜歡

文/董文生       悠揚的拉德斯基進行曲在我枕邊突然響起,誰呀?天還沒亮就吵醒人,我不情愿地抓起手機,原來是發小鄭大寬。   “有事?”我睡眼惺忪地問。   “文哥.今年聚會改改內容。”大寬開門見山。   “咋改?”我睜開眼問。   “大家幾經商量后,覺得年年去酒店沒啥意思,還是走出家門,到農家院別有新意,咱們都帶著家伙,去盤山農家院。”   “唱戲去?”我不解的把眼睜大。   “白天登盤山逛景,晚上拉弦唱戲,保大家玩得開心。”大寬越說越起勁,嗓門也愈來愈大。   “好,好……”我連連點頭,困意消失得無影無蹤。   初秋的盤山,五彩繽紛,果實累累,柿子黃了,山楂紅了,大棗核桃都顯出秋天的本色。   盤山許多莊戶建在半山腰中,如今國家給山民制定好政策,山民們富裕起來,紛紛扒掉舊房,在原址蓋起小洋樓,接待遠方來盤山的游客,為了招攬生意,擴大影響,每家都起了個響亮的戶名,叫xx山莊,我們在朋友的推薦下,走進一家院子寬闊,能唱卡拉OK,的聚才山莊。   我們幾個發小弟兄都是京劇愛好者,吹拉彈唱雖然不樣樣精通,但抄起京胡喊幾段還是能對得起聽眾的,多少我們也上過舞臺,學過戲。我們胡同的柴老師從小酷愛京劇,尤其對丑角,文丑武丑樣樣在行,那時工人京劇票房成立了紅燈記劇組,柴老師是劇組主要成員之一,像縫鞋匠,賣木梳的特務,乃至磨刀人,都需要他來扮演。   那時在舞臺上,有名有姓的主角好請,找扮演日本鬼子,特務的龍套不容易,受累不討好,有一點兒京劇特長的也不會上臺過這種癮,演出時,常常開演前現抓日本鬼子,有時抓不齊,只好六個變四個,實在沒有四個變兩個。   一天,柴老師把我們幾個半大小子叫到一起,大講舞臺上主角是演員,配角是演員,跑龍套也是演員,而且是不可或缺的演員,與臺上所有的演員一樣重要。經柴老師再三做工作,我們都成了紅燈記中的日本兵。從此胡同里變成柴老師傳授京劇的課堂。我們從正步練起,學會了走云步,打云手,走矮子……   從那時起,我們真愛上京劇,有人買來紅燈記唱詞,有人抄來曲譜,還有人添置了京胡,京二胡和月琴,唱的唱,拉的拉,步入對京劇初萌階段。   插隊年代,我們這些龍套離開舞臺,帶著紅燈記唱詞,曲譜,三大件(京胡,京二胡,月琴),帶著對京劇紅燈記的熱愛,奔赴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――農村。   數年后我們這些跑龍套的發小兄弟又都回到天津市,從那以后,老兄老弟們每年都要聚會,每次聚會都少不了講京劇,講紅燈記,講扮演日本兵……   聚才山莊的老板叫李國軍,每天開著一輛中巴奔波在盤山的公路上,到盤山腳下去接新來的游客,去把游客送到山頂,領略盤山無限風光,游客們回農家院還要吃鮮兒,李國軍抽空駕車去十里八鄉給游客們采購應季的肉和菜。李國軍的老婆是聚才山莊的老板娘,從游客住處,人頭收費,伙食安排,房間衛生,娛樂活動,除了丈夫跑車的工作,其余全由老板娘負責。老板娘四十大幾,不胖不瘦好身材,身上套著滿花圍裙,臉上掛著微笑,嘴一份手一份,把聚才山莊打點得井井有條,游客住在這里都能得到像家般的滿足。   “老板娘,請問咱山莊有k歌房嗎?”老板娘把我們迎進聚才山莊,我急不可待地問。   “有呀,天還不冷,在咱們院子里,音響設備齊全,歌曲戲劇u盤應有盡有。”老板娘指著院子里的臺子炫耀說。   “京劇紅燈記伴奏帶有嗎?”我又問。   “有,太有了,全本的,你們都能唱兩口?”老板娘面帶喜悅,不住地打量我們手中的家伙。   我微微一笑,擺了擺手上的京胡,問道:“你們愛聽京劇嗎?”   “愛,可愛啦。”老板娘顯得很興奮。   “那晚上見,讓你們過過戲癮”我們都愜意地笑了。   晚飯后,聚才山莊亮起燈,打掃干干凈凈的院子照如白晝,從盤山深處吹過來的清涼風兒,輕輕劃過聚才山莊,游客們吃飽喝足集聚院子里,自娛自樂的演唱就此開始。   我們在水泥臺子上就坐,各自從琴合里取出家伙,我把京胡架在腿上,對弦調(tiao)調(diao)門。首先上場的是大寬,他和我們一樣,登過天津大戲院舞臺,跑過龍套,演過紅燈記中的日本兵,更多時間站在臺口學了不少李玉和的唱腔。   “人說道,世間只有骨肉的情意重……我只有紅燈一盞隨身帶,你把它好好保留在身邊。”大寬已年過六十,歲月滄桑,嗓音略帶嘶啞,但調門不減,唱得也是一片掌聲。   李玉和唱腔結束,緊接著是李鐵梅上場,我們這次來農家院全是男士,只能唱李玉和了,為了在眾人面前展示才藝,大寬唱過后我并沒有收弓,依舊繼續向下拉“3523176……”我有趣沒趣的獨自干拉,頃刻間,臺側面響起李鐵梅的唱腔,清脆,圓潤,字字都在調上。   是不是有人打開音響放劉長瑜音帶?我疑惑瞅了瞅音響,沒人摸,沒人碰,就在這時,我眼前一亮,煥然一新的老板娘邊唱邊走上臺:“爹爹,給我無價寶,光輝照兒永向前……”   片片噓聲,片片掌聲,老板娘脫掉花圍裙,火紅合體的西裝,城里中年女人時尚的發髻,站在臺上,泰然自若,舉手投足,外行也能看出她不是黃梨,她唱得有聲有色,句句打動人心。   聚才山莊沸騰了,京劇國粹一浪高過一浪,蕩漾在聚才山莊,蕩漾在農家院,回蕩在夜幕的盤山中……   在我們美好的記憶中登臺演出總是占據主要位置,盡管演出是短暫的,但它是難以磨滅的。   它承載著我們這代人的美好記憶。   同時也承載著中國京劇的發展和傳承。   2019.7.18日(完成) +10我喜歡

原創 若塵   有人說佛教的規矩太多,比如要出家,要吃素,要守戒等等。 其實這是對佛法的誤解,佛法沒有那么多的規矩和條件。 一、出家 很多人認為只有“出家”才能學好佛法,這是不對的。 “出家”就像是進一座學校,正統的學習知識,這樣進步確實比較快。但是“在家”“自學成材”的也是非常多的。 “出家”或者“在家”都只是一種形式,如果太看重形式的話,是不利于學習佛法的。 但學習佛法最好的狀態確實是“出家”,出家之后,沒有家庭負擔,不做其他工作,可以一心一意修行,一心一意弘揚佛法。佛教要存在這個世界,一定要有這種人來推動他。 出家是一件很重大事情,出家就意味著,為佛法而犧牲自己,要勤學苦修,努力弘揚佛法,才不愧為出家人。 有些人一學佛,就想出家,似乎學佛必須出家才行,這種思想是要不得的,應認識出家不易,先做好居士為法修學,自利利他。如真能發大心愿,獻身佛法,仔細斟酌,方可更進一步。 有些人看到佛寺廣大莊嚴,清凈幽美,而且有施主供養,無須工作,可以坐享清福,還傳說“日上三竿猶示起,不及僧家半日閑”。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的,我在寺廟里呆過,和尚的功課十分的繁重,且生活清苦,不能有半刻的懶惰之心,懈怠之意。 有人說出家人什么都不做,是社會的寄生蟲,沒有一點用處,卻不知出家人為施主所做之事,要多出施舍之物百倍,出家人除了修行以外,還要導人向善,教化世人,以自身做表率,傳佛法于世間。以消耗施主施舍之恩。   二、吃素 中國的佛教徒,特別重視素食,其實學佛與素食沒有直接的關系。 學佛后,先要了解佛教的道理,在家庭、社會,依照佛理去做,使自己德行好,心中清凈,使家庭中其他的人,覺得你在學佛以后,貪心淡了,嗔恚薄了,對人慈愛,做事更負責了,使人覺得學佛對家庭、社會上是有好處的,那時再吃食,便是名副其實了。 如一學佛就吃素,定會發生障礙,引起譏諷和嫌棄。 學佛的人,不一定吃素,但吃素確實是有好處的,能培養慈悲心,減少殺生業障,還能降低欲望,增加對佛法的信心。 +10我喜歡


張家昌特賣會情報83403楊菁玟的推薦評比好物陳致偉的推薦清單
陳秀娟的優質推薦評比 黃莉友的購物開箱清單86613蔡于珊的網路評價好物 褚岳誠推薦直播開箱梁昆和的推薦評比清單12754 黃與邦的推薦評比清單戴佳樺推薦評比新聞22315 連瑜佐的必買購物清單34526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4fuwufzq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